为什么你讲的道理,孩子都不听?

发布时间:2020-04-15 13:31 | 来源: 未知 | 作者: 宝贝 |

做父母的应该都有给孩子讲道理的经历,同样也有讲道理被孩子烦的经历。

我们讲道理是希望孩子懂事,可现实却是,孩子越大越听不进道理,还对我们一脸嫌弃。<br>

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听道理?

老实说,我们大人也不喜欢听道理,道理多少带有批评的意思,没人喜欢批评,这让人不舒服。

所以,人是感性的,我们认同一个道理,需要有情感上的认同。如果情绪上没有共鸣,我们只会说“道理我都懂”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
跟孩子讲道理也是如此,有情感上的触动,孩子才会主动行动。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第一个坑是我们常说的“你应该”,也就是我们头脑中的应该思维。

养娃时,我们也会有意无意把孩子塞进那些“应该”的条条框框,眼里只有理想的孩子,看不见现实中的孩子。

应该思维试图让事实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,如果现实不符合,我们就会焦虑、愤怒、失望或者怨恨。

除了“你应该”,还有一种讲道理是向孩子显示“我比你好”。

最常见的句式是:你看,我早说过了吧!

一个两岁的孩子想提妈妈手中的大袋子,妈妈说,“太重了,你提不了,会摔跤的。”孩子坚持要提,可刚走了几步,哐当,摔了。这时妈妈会说:“你看,我早说了吧……”

一个十岁的孩子跟爸爸在考前复习的问题上有意见分歧。爸爸说要多做题,孩子说背一背重点就行了。结果考试考砸了,这时爸爸会说,“你看,我早说过了吧……”

我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种“过来人”的身份:“我走过的桥比你走得路还多,你要听我的”、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呐”。

这其实是我们在彰显自己:你不对,我才是对的。这种情况孩子自然就有抵触情绪了:你哪里是在讲道理,分明是在刷存在感。

不管是应该思维,还是执着于“我好”,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孩子不够好,要改。这样讲道理,我们说得越“正确”,孩子反而觉得自己越糟糕。这种否定孩子自然不喜欢听了。

降低要求,把“应该”当成愿望,乐观地看问题。

降低要求不是堕落,而是看见现实,接受现实。这个世界没什么是应该的,它不会围绕着我们来设计。

孩子有问题也是现实,要改变也只有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想办法。而乐观才是更积极的办法。

举个例子,孩子期中考试,数学50分。怎么乐观?换个角度跟孩子说:

你知道吗,上学会经历两种考试,一种是选拔考试,像中考高考。

这种考试,你考多少分不重要,关键是别人考得怎么样。

50分算高算低无所谓,你考50分,别人都是49分以下,那你可以读名校。

可如果你50分,别人90分,那很抱歉,你被淘汰了。

除了中考高考,还有一种考试叫测验,就是期中期末考试。

学了一段时间,老师出题测试一下学生学得怎么样,对知识点的掌握怎么样。

如果考100分,那意味着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,因为没有检测出任何问题,白考了。

但是50分,就说明查出来还有50分有问题的地方。

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,改过来,这比考100分更有收获。

50只是个分数,挖出背后的意义,这个分数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,孩子怎么面对它才是最重要的。

退居幕后,成全孩子。

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一书中说,孩子犯错时是和孩子拉近距离的好时机。作者金伯莉·布雷恩提倡“情感引导式教育”,简单点说,就是跟孩子共情。

我自己用的一种共情方法就是在孩子面前多暴露自己。有一次,我女儿拖拉不肯写作业,催了几次不管用。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次拖作业的情形,就说:

唉呀,看到你这样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一次拖着不写作业。

那是暑假,一放假我就只想玩,玩到离开学只有几天了才开始写。

我还记得那时候真是又着急又害怕,一边写一边哭,心想要是写不完被老师惩罚就完蛋了。

唉,小孩子都是这样啊,都喜欢玩,不喜欢写作业。

女儿看到我出糗,一下就乐了,还追问了些细节,哈哈大笑,然后说,“哈哈,我才不会像你一样呢!我现在就写,我很快就写完了!”我看她兴致来了,趁热打铁:“哇,那真是好呀。嗯,你比我强!”接着就看她愉快地写作业了。

孩子面前,我们不要总是严肃脸,放下身段,让孩子看到有毛病很正常,有毛病还做好了就很棒。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提倡的“无条件的积极关注”,总是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,看到孩子的优点,让孩子认为自己很好,并且可以做得更好。

讲道理时,我们一贯的思维是:不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他怎么知道改好呢。恰恰是因为我们总盯着孩子的错误,往往放大了错误,变得挑剔、悲观。

友情链接